什么?豆瓣电影还要被约谈?

今天早上起来看到新闻,除了一如既往的八卦、政治题材,一个让我颤栗的消息映入了我眼脸 ——《豆瓣、猫眼因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》。那刚好,我早就想聊聊中国的电影市场了。

我不打算去引经据典说明豆瓣和猫眼的评分有多么科学,也不想用中国足球的球迷为反例来说明以上逻辑有多么荒谬,我只想说说我的两点感受:第一是我没想到连电影评分都管,第二是我已经很久不看国产电影了。

似乎是我大学开始吧,我知道了豆瓣电影这个东西,有了豆瓣的账号,但从不发表文字,后来我知道了有猫眼电影的这个APP,买电影票还挺方便的,偶尔也会看看猫眼电影上面的评分。以豆瓣电影为例,我的感受是,上面的评分大致上代表了国内最有艺术欣赏能力的一群人的评价,95%的情况下都是可信的,本来评分就是带有主见的,但是评分的人数多了,平均下来,也能得到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意见。现在在美国,看电影之前会看一眼美国的两大电影评价体系,IMDB和烂番茄指数,这两个指数不一定会合拍,有时候也会一高一低,而且评分低确实会影响我看电影的欲望,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假如我不顾评分,靠个封面和 trailer 就去看某个电影,我基本上是走上了失望这条路。

批评评分体系是可笑的,我不去过多揣测豆瓣和猫眼被约谈的内容是什么,但既然被批评“评分低”,那估计结果要么是人为干预或者直接功能下架,最终导致培养了这么长时间的用户和平台流失,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倒退。

电影局好像攻击的是,国产电影的低评分,尤其是最近的《长城》和《摆渡人》的低评价。那说到国产电影,算起来,我已经整整一年没有怎么去电影院看过国产电影了,想起刚来洛杉矶的时候,我还会去看看《港囧》之类的图个热闹,这一年来,我看过最好的华语电影,我会提名《追凶者也》,剧情框架着眼于现实,导演用镜也讲究,演员刘烨和张译的发挥也是难以挑剔,这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.6分,这个不低了吧?更不用说我觉得仅仅还行但鉴于题材和演员的出色演技而大热的《湄公河行动》得到的是8.1分,我觉得今年最好看的电影《你的名字》也只有8.6分。还有,反面例子是,我觉得差的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》是5.1分,我非常认同这个分数,这个电影里演员大多演技生硬,剧情对于没看过小说的人来说非常离奇,场景设计也没花心思。

我为什么很就都不想去电影院看电影,而是等着在优酷上或者iTunes上等着付费下载,就是因为被坑怕了。这个不仅仅是针对国产电影,美国好莱坞电影最近我也很少去电影院看,因为真的,很多看完都会大呼上当。我对电影的要求,与一般人比可能会比较较真,我之前也经常一个人去看电影,因为我非常认同的一个观点是,电影仍然是一门艺术,如果这个艺术不能让你有一丝情感的波澜,那这个艺术就不值得你花钱去鉴赏它。看看现在中国国产电影的市场,就算把所有的评分平台都打垮,口碑这个东西,是不会消失的。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,为什么要把不好归咎到口碑上面,而不是承认自己的不足,砍掉那些离奇古怪的、毫无文化价值的商业电影?或者让观众去决定哪个差电影不值得大家购票支持?

中国电影界最近的“鲜肉”和“美女”走向是我最不能理解的方面,我理解的一个因素是他们偶像的粉丝多,可以带来稳定的票房,但是真的,他们的演技让我再也不想花钱看此类电影,知乎上面的高票回答是正确的,其实看个海报就知道这个电影打算走什么路子。我对跨界这种事情向来比较反感,不是反感这个概念,而是反感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却还好意思接电影的人,他们在我眼里根本不配“演员”二字。我觉得现在的美国电影里就比较少走这种歪门邪路,或者看看邻国日本的小栗旬和柏原崇是怎样展示自己“演技”的,或者什么时候 Justin Bieber 出演电影了,我再来推翻我的观点。

最后一句,我怀念80年代90年代的香港电影,那真是个传奇年代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